余建牙东牟,岁华三易,每欲寓目海市,竟为机务缨缠,罔克一觏。甲子春得旨予告,因整理诸事之未集者,又两阅月,始咸结局,于是乃有暇晷。仲夏念一日,偶登署中楼,推窗北眺,于平日沧茫浩渺间,俨然见一雄城在焉。因遍观诸岛,咸非故形,卑者抗之,锐者夷之,宫殿楼阁杂出其中。谛观之,飞檐列栋,丹垩粉黛,莫不具焉。其纷然成形者,或如盖、如旗、如浮屠、如人偶语,春树万家参差远迩,桥梁洲渚断续络联,时分时合,乍隐乍显,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。世传蓬莱仙岛,备诸灵异,其即此是与。自巳历申,为时最久,千态万状,未易殚述。岂海若缘余之将去,而故示此以酬厥夙愿耶?因作诗以纪其事云。
登楼披绮疏,天水色相溶。
云霭洚无际,豁达来长风。
须臾蜃气吐,岛屿失恒踪。
茫茫浩波里,突忽起崇墉。
垣隅迥如削,瑞彩郁葱隆。
阿阁迭飞槛,烟霄直荡胸。
遥岑相映带,变幻纷不同。
峭壁成广阜,平峦秀奇峰。
高下时翻覆,分合瞬息中。
云林荫琦珂,阳麓焕丹丛。
浮屠相对峙,峥嵘信鬼工。
村落敷洲渚,断岸驾长虹。
人物出没间,罔辨色与空。
倏显还倏隐,造化有玄功。
秉钺来渤海,三载始一逢。
纵观历巳申,渴肠此日充。
行矣感神异,赋诗愧长公。
睢阳袁可立题
云间董其昌书
海市诗弟以米家法书之,虽不能称大作之雄伟,然东坡海市诗,非弟谓其三力未完,拙书犹不欲让,惟老年丈勒石得法,可以敌长公之笔,为东海不朽事。弟亦不复书名,百世而后,淮公代匠斫者沿如之敉其昌。
董年丈初不欲书名,示谊士之拒,游之再三,乃始落款。今并之立弥刻识其实。
天启甲子冬吴郡温如玉摹勒上石
简介:石碑嵌于避风亭内南墙、东墙,计9块,高50厘米,总宽732厘米,汉白玉质地,行书阴刻。
袁可立(1562—1633年),河南睢县人,字礼卿,号节寰,又号闲闲居士。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,历苏州府推官、山西道监察御史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、兵部右侍郎、兵部左侍郎、兵部尚书太子少保,加正治上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。历明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崇祯四帝。天启二年(1622年),出镇登州巡抚,任上整肃军纪,修造战舰,操练水师,增置炮台,登莱武备大为增强,为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。著有《弗过堂集》、《抚登疏稿》、《评选古唐诗》等。
董其昌(1555—1636年),上海华亭人,字玄宰,号思白,香光居士。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。擅书画,为明末书坛最具影响的书家,书法清丽典雅,秀韵独绝,正、行、草书无所不工。
温如玉,江苏苏州人,字白雪。侨寓青州,工真、草、篆、隶,尤善印章钩临,法帖知名一时,至今有肃府石刻传于世。
赏析:该诗作于明天启四年(1624年)五月二十一日,叙述作者东牟为官三年,未能得见海市,而在即将离任升迁之际,却意外有幸目睹登州海市的情景。文中记叙的登州海市,景色细腻逼真,形态变幻多端,是历代众多描绘登州海市的诗文中最为朴实绘神的一首。书为作者的同年挚友董其昌所作,书法圆润苍劲,俊逸飘洒。碑为当时镌刻名家温如玉所刻。诗后留有董其昌跋语,在跋中称颂袁可立“大作雄奇”,自己采用“米家法”书写,却与苏轼书法“犹不欲让”;更加上温如玉的“勒石得法”,使其书增色,因之“可敌长公(苏轼)之笔”。 这九方碑刻堪称珠联璧合之作,可谓萃一代之技艺,乃书坛之瑰宝,因此被誉为“三绝碑”。
|